薄膜抗拉强度测试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薄膜试样施加轴向拉伸力,实时采集力值和位移变化数据,结合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出抗拉强度、断裂伸长率等关键指标,核心过程可分为力的施加、信号采集、数据处理三个环节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原理:拉伸载荷下的力学响应监测
薄膜属于典型的柔性材料,其抗拉性能本质是材料抵抗拉伸破坏的能力。测试仪通过模拟薄膜在实际使用中可能承受的拉伸力(如包装膜被拉扯、薄膜制品受力变形等),记录试样从受力到断裂的全过程力学参数,从而量化其强度和韧性。
二、具体工作流程
试样准备与装夹
按照测试标准(如 GB/T 1040.3、ASTM D882)将薄膜裁剪成规定尺寸的试样(常见为长条形,如 150mm×15mm),并测量试样的原始宽度和厚度(用于计算横截面积)。
将试样两端分别固定在测试仪的上、下夹具中,确保夹持牢固且受力轴线与试样中心线一致,避免因装夹歪斜导致力值分布不均(影响测试准确性)。
拉伸力的施加
设备通过驱动系统(通常为伺服电机 + 滚珠丝杠)带动下夹具(或上夹具)匀速移动,对试样施加轴向拉伸力。拉伸速度可根据标准或需求设定(如 50mm/min 用于常规塑料薄膜,低速适用于高弹性材料)。
随着夹具移动,试样被逐渐拉长,内部产生应力(拉力 / 横截面积)和应变(伸长量 / 原始长度)。
力值与位移的实时采集
力值采集:通过安装在上夹具(或力传递路径)上的高精度力传感器(如应变片式传感器)检测试样所受的拉力,传感器将力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(电压或电流),经放大处理后传输至控制系统。
位移采集:通过位移传感器(如光栅编码器)记录夹具移动的距离,实时反馈试样的伸长量(即位移变化量)。
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
控制系统(计算机软件)接收力值和位移信号,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后,绘制 “力 - 位移曲线" 或 “应力 - 应变曲线"。
当试样被拉断时,设备自动停机,软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关键指标:
抗拉强度 = 最大拉力(断裂前的最大力值)÷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(宽度 × 厚度);
断裂伸长率 =(断裂时的总伸长量 ÷ 试样原始标距长度)× 100%;
其他指标(如屈服强度、弹性模量)则通过曲线特征点(如屈服点、弹性阶段斜率)计算得出。
三、关键技术支撑
传感器精度: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精度直接决定数据可靠性,通常要求力值精度≤±0.5% FS(满量程),位移精度≤±0.01mm。
同步性控制:力值与位移信号的采集需严格同步,确保曲线中每个点的 “力 - 位移" 对应关系准确,避免因延迟导致数据失真。
四、原理的直观体现:应力 - 应变曲线
测试过程中,设备会自动生成薄膜的应力 - 应变曲线,曲线特征直接反映材料性能:
曲线起点到屈服点(若有)为弹性阶段,材料拉伸后可恢复原状,对应 “弹性模量" 计算;
屈服点后进入塑性阶段,材料发生变形;
曲线点对应最大应力(抗拉强度),此时的力值为最大拉力;
曲线终点为试样断裂点,对应断裂伸长率。
简言之,薄膜抗拉强度测试仪通过 “模拟拉伸 - 信号转换 - 数据解析" 的闭环流程,将薄膜的力学性能从 “定性描述" 转化为 “定量数据",为材料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。